close

江海之學、人中之龍~前德州儀器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
                                                       吳孟霖撰文<本文轉錄自交大友聲428期>
擁有德州儀器前中國區總經理的傲人頭銜,甫自公司退休的郭江龍,是這次友聲雜誌社「交大人在北京」專題報導中,最先接受訪問的學長。在這短短兩個小時的訪談中,郭學長身著一席簡單休閒衫,侃侃而談他豐富的閱歷及珍貴的北京工作經驗,言談中並透露出些許人生哲學。正如同郭學長的名字一般,「江海之學、人中之龍」,讓我們一同細細品味「龍」的成功法則。

說在前頭
最近幾年來,全世界似乎都蔓延一股中國熱,「Made in China」標示在各式各樣的產品上,中國也即將一躍而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從「金磚四國」到「北京奧運」,世界各地的人都對中國投以特別關注的眼光,台灣自然也不例外。我1997年來到北京、2007年離開北京,這十年來的變化,讓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崛起的過程,而這一切的機緣,就從踏入交大校門開始。

交大電子物理系畢業後,在中壢山仔頂預官受訓時,幸運地抽到唯一的上上籤,在兵工學校擔任教官一職。當兵的兩年間,我曾被抓過頭髮太長,從此以後就一直保持著短髮髮型。退伍後,我投履歷到好多間公司,邀請我前往面試的共有十家,但是九間都要考電子學,只有EMMT半導體封裝廠考性向測驗,由於日久生疏、缺乏複習,因此在應徵公司的電子學測試都答的不理想,最後只有EMMT錄用我擔任製程工程師,一年後加入台灣德州儀器,並和公司結下不解之緣。

三十年過了,回頭看台灣,看看自己青澀的過去,冥冥之中自有因緣。剛出社會那些年,年輕人並沒有太多選擇,進入外商公司變成一種趨勢,它是屬於一種系統化的管理,對於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可以學到較多知識與技能。同時,民國七十年代資訊產業正在起步,而我們剛好填入了這個空缺,順勢而行,造就現在台灣科技界的奇蹟,以及培育出許多傑出的企業經理人。

然而,在今天台灣和全球大環境變化很快,但這個時代也提供更多的機會與發展給有創意的年輕人,雖然也有更多的競爭,我覺得當下年輕人不應該一味的進入大公司,而要勇於走出自己的路,善用網路科技,發揮自己的長處。如果年輕人想創業,我也鼓勵大家直接挑出來,發展自己的創意和奮鬥精神,走一段屬於自己的人生,正如同時代雜誌公佈的年度風雲人物「你」,這個時代就是你們的時代。

與TI的不解之緣
我是班上唯一一位在相同企業中待了二十八年後退休的,在德州儀器這些年中,我換了九個工作,平均每三年換一次,這意味著公司的平台夠大,讓我可以在不同領域學習成長。而我直到三十九歲才開始接觸市場行銷業務,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一開始就擔任業務總經理,這代表公司對我的信任。

翻開我的TI履歷,從1979年擔任製程工程師,到2007年中國區總經理退休,這是一段自我學習與挑戰的過程。在尚未擔任總經理前,我曾在公司的工程、企劃和製造等部門擔任過要職,並在工廠內負責封裝測試、保安、採購、進出口及產品開發等業務。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和張忠謀先生的一段互動,那時候他還在TI擔任副總裁,我只是工程部主任,在一次例行會議中,我硬著頭皮做了一個對內容不熟的簡報,結果被他訓得很慘。從此以後,我了解簡報前一定要先了解聽眾,並且了解公司及大環境的趨勢,而不是只報告自己的工作內容。

1992年我擔任德州儀器台灣區副總裁,慢慢埋下了五年後去中國發展的種子。談到我去北京的抉擇,有兩個重要的關鍵時間點,第一、1992年到95年,我在總經理這個職位上已經做了三年,業績到了一個頂點。第二、1993年曾到上海一趟,發現大陸的經濟正在起飛。在1995年我和家人討論,是否要到大陸發展,妻子十分支持我的決定,也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助於自己的生涯發展,當下決定「當機會來臨時,就一起去中國。」

那時我也問了部屬的意見,「若我去北京,有誰願意跟我一起去?」,結果每個人都舉手,這使得我的想法更加堅定。「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終於,在1997年時,公司決定派我到中國發展,擔任先鋒部隊。那時候老闆說給我一星期的時間思考,我卻毫不考慮的馬上答應,因為兩年前我已經做了決定。此時我回頭再問部屬,出乎意料之外,竟沒有人願意和我一起去,於是我單槍匹馬,帶著家人來到北京。

我的中國十年
對我而言,在中國十年的生活是全新的挑戰,相同的語言、陌生的環境,在異鄉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可以體會。若你問我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會回答是「人」,因為那時的北京就像三十年前的台灣,很多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北京發展,那種中國人落地生根的本質性不再,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導致對企業的忠誠度較低。對有心想要到大陸工作的台灣人來說,人的差異是我們必須去克服的;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思想及處事方法中找到一個共通性,也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以身作則」是解決問題的不變方針,我常常和年輕人耳提面命,帶他們東奔西跑,並在飛機上、車上、旅館中談一些人生與工作管理的話題,提供他們方法及學習的態度,從不斷的溝通中,慢慢培養獨立自主的專業人才。2000年過後,德州儀器在大陸的條件好轉,並開始到各個大學徵才,經常提出幾個空缺後,就收到數以千計的履歷表,這給我兩個啟示,一是大陸年輕人旺盛的企圖心,二是德儀慢慢步入軌道。

TI在中國成功的關鍵因素很多,例如:我們有比較廣的產品線,加上公司具國際性,很多國外的客戶或合作夥伴都來到中國,因此很快就可以聯繫上,並且互相合作。公司有願景,加上員工願意「堅持到底」,這就是成功的原因。2000年時TI中國有四億美金的營業額,在這基礎上我提出「2004年十億美金的目標」鼓舞團隊若達成目標就上長城慶祝,當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但最後還是辦到了。

人生哲學及居安思危
TI中國從1996年一億美金,到2006年的十六億美金,這張漂亮的成績單是團隊集體心血的累積。我覺得這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態度。人在安逸的時候,應該要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尤其職位越高越要謹慎小心。因此,我在台灣總經理擔任三年後,就不斷思考自己的未來,1995~97年間,我不斷蒐集大陸市場發展的資料,所以當機會來時,很快就下了決定。現在想想,如果當年沒離開台灣,將局限於擔任台灣區總經理的職位。

人生常常有很多選擇,但方向要自己確定,有些人常說他不知道方向在哪,希望公司幫他安排。但我覺得不該如此,應該要努力爭取機會,例如我在中和工廠時,就不斷向老闆表明去台北市場行銷部的意願,四年後終於如願以償,能夠去大陸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

此外,在德州儀器內,我練就了兩個功夫。一是不戀棧職位,我的離開給了屬下一個升遷的機會。二是培育人才,無論在哪我都能培育新的團隊。

綜觀我的生涯歷程,大學四年的學習讓我確定人生的方向,第一、知道自己要進資訊產業。第二、要走半導體電子業的方向。第三、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當兵的時候體會到社會的價值觀和自己所想不同,被兵工學校校長訓話後,從此只留短髮。在TI就是管理技能的學習,這二十八年來,幾乎每天都在學習,我覺得自己可以永遠保持年輕,每天遇到新的挑戰,都是我學習的機會,縱使現在退休了,我跟妻子還是不斷學習,並做些我們有興趣的事。


北京之我見
1998年我和老婆踏入北京,第一個印象是,市區沒有可以下腳的地方,滿地都是痰,非常髒亂。第二個印象是,北京人沒有過節的習慣。那年中秋節,我和老婆、孩子一同去公園賞月,想不到一個人都沒有,心裡非常訝異。最近幾年台商越來越多,大陸才漸漸有過節的氣氛。第三個印象就是北京的雪,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我們,看到綿密鵝毛般的雪景異常興奮。

十年前的北京和十年後的北京,我想主要在於硬體的改變,各式各樣現代的大樓林立,在新與舊間發展出一個獨特的城市生命力。但軟體方面卻沒有什麼變化,人民素質還有待養成,這是和台北社會人文最大不同的地方。他們很少說「謝謝」和「對不起」,在馬路上多數人、車橫衝直撞,不說「借過」或禮讓行人。這種人與人間的相處之道,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學習。

我覺得城市之美首要為文化,一個內涵豐富的人,縱使外表普通,還是會給人一種愉悅的感覺;然而一個美麗卻空乏的人,不過是一個花瓶,可遠觀不可近玩焉。因此,北京雖貴為六朝古都,擁有壯觀的紫禁城,沒有文化的積澱終只是一個空的軀殼;沒有文化的內涵,就像華麗舞台卻沒有好的舞者。我在雲南遇到一對加拿大夫妻,他們看過空蕩的紫禁城後,覺得還是胡同比較有意思,因為那裡住了人、有人生活的地方才有生命力。

台北VS北京
比較台北和北京兩個城市,北京的優勢在於全世界先進的人才幾乎都湧入北京,這是台灣目前遇到的困境。台北之所以具有文化深度及發展潛力,自然也是一群來自台灣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努力打拼的結果,現在的北京就像剛起飛的台北,擁有無比的企圖心。

然而,台北並非沒有優勢,第一、台北是文化多元相融的地方,而北京因為政治因素漢文化是強勢。第二、台北是個自由的地方,而北京言論自由受限。第三、當下台北的國際化程度比北京好,但未來就不知道了。第四、台北是個鼓勵創新和創意的城市。

如果你問我「台北是否會被北京追過?」,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城市沒有排名,只在乎是否有自己的獨特性,就像企業一樣,並非大就是好,小企業也有可以發展之處。所以台北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台北是華人世界的民主文化指標,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文化及藝術,也孕育出很多文化人,例如:揚名華語歌壇的周杰倫。這是我們必須努力下去的方向,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也由此而生。

台灣和大陸的學生
觀察兩岸的學生,我覺得大陸學生的優點在於學習力強,常常在圖書館內看到很多人在埋頭苦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那是一個從貧苦到富裕的過程,缺點就是國際觀不足。而台灣人的優點在於勇於冒險,這是一種海洋及移民的特殊文化,國際觀相對來說較為豐富,文化素養高,並且具有創新力。不過,和四年級生比較起來,年輕人或許缺少了一種刻苦耐勞的精神(work hard),但年輕人可以work smart。

前些年,天下雜誌社問我「台灣失業率這麼高,請問要怎麼鼓舞年輕人?」我想世界就是一個市場,培養世界公民的觀念,何處沒有工作機會?若有這個觀念就沒有所謂失業的問題,只有自己要不要去爭取。另外,我們看中國應該想成是一個市場,目前它快變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工作機會很多,若我們將其視為一個國家,那統獨議題就是一個無解的阻礙。

給學弟妹的建議
回想起這三十年來的生涯,我給交大學弟妹六個建議。
第一、人際溝通能力,大學就像一小型社會,課餘之外也要修些「社會大學」的課,增進自己溝通的能力。
第二、學無止境,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
第三、每個人都要學習自我療傷,未來遇到的挑戰很多,如何調整心情,面對困難,這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
第四、要有察覺和反思的能力,要了解自己的限制,並且將這些絆腳石化成執行的助力。
第五、訓練系統性思考能力。我要特別說明,很多學過訊號與系統的人知道,一個系統必有輸入和輸出,如果我們在系統內思考,就像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內的天空。但若跳出這個框框,反觀系統並做系統性的思考,便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第六、深入了解中國現在的文化價值,這對以後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我用4C勉勵學弟妹,準備自己,迎向未來的挑戰:
一、 要有創意Creation
二、 要有能力Competence
三、 要有好的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四、 要有個人魅力Charisma

自我期許及中國未來展望
大陸是未來最大的市場,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怎麼可以放棄這個機會?「世界是平的」這是一個無國界的時代,我們不能侷限在自己的框框內,要跳出框框來看世界與未來。對一個新興的市場而言,創業機會多,就業的機會也多,台灣人應該發現自己的獨特性,走出自己的路、並且勇於嘗試新鮮事物,重點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大陸這十年來,我影響了不少人,也給很多人不少啟發,無論是台灣或是大陸,對彼此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現在退休以後,我還是常常往返兩地,從事演講,並和後輩分享職場經驗。我希望自己是一支蠟燭,繼續照亮別人,幫助他人實現夢想。對一個退休的人而言,簡單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為當下而活,就是我最大的期許。

郭江龍學長小檔案
學歷
交大電物65級
經歷
美國德州儀器台灣公司製程工程師
美國德州儀器台灣公司工廠廠務部經理
美國德州儀器台灣公司副總裁
美國德州儀器大中國區總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