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霖 撰文(轉錄自友聲雜誌432期)
隨著亞洲市場的崛起,新加坡漸漸成為熱門進修地點,除了擁有雙語環境(英語、華語)外,大學素質也位於亞洲佼佼者,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導,2008年新加坡國大和南大皆排在百名之內。近幾年來,新加坡積極和中國合作,提供優渥獎學金吸引大陸學生,本文將探討交大學生或校友在南洋理工大學求學的故事,並且分析兩校同異之處。

閻正航與新加坡的淵源
「我很興奮能夠來新加坡求學!」上海交大博士生閻正航說。

他1970年代出生於河南省新鄉市,當時大家都不富裕,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和幫忙農事。閻正航在讀書時期,政府已經推行義務教育,他也一路從小學讀到了高中,而讀書唯一的目標就是考大學。

依照當時的學習環境,能夠讀大學的人很少,尤其是人口眾多的河南、四川、湖北、山東省,比例更是微小,最後他錄取了鄭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大學時喜歡打籃球,參加系隊及比賽,認識許多知心朋友,後來考上西北工業大學力學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閻正航選擇先到業界工作,在深圳中興通訊做3G手機通訊的軟體研發。由於中興通訊是國有民營企業,文化上較和諧,沒有太明顯的官僚主義,工作起來愉快許多。同事間互相幫忙、成長學習,累積了深厚的感情,也幫助他了解工程領域及解決問題。

工作這段期間,雖然有點小成就,但他也發現自己所學的不足。幾番思考後,他決定擇回到學校讀博士班,並且考上心中理想的上海交通大學。

剛進交大時,閻正航覺得一切很順利,研究也很有心得,但是在後期時卻遇到了瓶頸。「這是一個心態的轉折。」他在讀博士之前都是工程師思維,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做,但是博士訓練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創新,即使當下研究結果實用性不高,未必將來沒有發展的可能性。

「不要只想著機器或可行性,而要從整體思考。」這是他不斷提醒自己的一句話。

閻正航認為博士生應該跳出工程師的思維,改成創造者,並且參考其他創意,只要最後能提出想法,都是好的一面,如果最後模擬結果正確,自己也會很開心。他的老師說:「不要把自己當人看。」因為「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在工程界不見得成立,往往努力許久卻不見好結果,所以平常不可好高騖遠,也不可養尊處優,要虛心學習,也要有超越常人的毅力及耐力。

博四這一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國外交流計畫,上海交大和南大有合作,所以他來新加坡交換。他的研究主要在無線通訊領域,沒有硬體實作,研究工具只需要電腦和網路即可,不會因為環境而改變習慣。此外,新加坡屬於熱帶氣候,天氣穩定,終年高溫,讓他覺得自在舒服許多。

西安交大交流計畫
另外一位受訪者是西安交大博士生曹仰傑,他畢業於河南師大數學系,高考時原本想讀電腦工程,陰錯陽差進了數學系,卻也意外發現基礎科學的實用及重要性。

大學畢業後,他在鄭州信電有限公司工作四年,平日寫程式為主,做醫療管理系統的設計及研發。他認為工作比讀書實際許多,最大的關鍵是要面對市場。在工作期間,他發現理論的重要性,於是考進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進修,後來又來到西安交大讀博士。

曹仰傑說,當初讀博士有兩個原因,一來希望繼續做研究,深化並打穩基礎,二來目前全中國有太多碩士生,如果只有相同文憑,畢業後恐怕不易找到好工作。

談到為何來新加坡的緣由,他說當時政府推出了一個「建設高水平大學」專案,目的是為了提升中國大學的素質。政府每年選拔五千名學生到國外交換,並且負擔學雜費,選上的同學可以選擇當交換學生或者直接留學。正巧南洋理工大學許教授(台灣交大畢業)曾到西安交大學術交流,兩人有些互動,老師也特別喜歡交大的學生,於是他就進了許教授的實驗室。

出國留學的夢想
顧俊,1986年生於江蘇揚州市,當時政府推動計劃經濟(一胎化政策),但因舅舅沒有小孩,所以他多了一個親哥哥,也多了一個玩伴。小學四年級後,他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高,成績也突飛猛進,被推薦進入初中「教改班」(類似資優班)。

國中期間,學校要求這群資優學生住校,接受半軍事化的教育。所謂「嚴師出高徒」,老師雖然嚴格,但學生受益良多,也因此養成許多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有禮貌、作息正常、適當運動等等。由於國中三年成績都不錯,顧俊最後順利保送進入高中。高考放榜後,他錄取上西安交大電氣工程學院。

「學工程的人要先打穩數學基礎。」這是學長交代顧俊的話。他特別懷念當年的數學老師,教學態度認真,又願意協助學生解答問題,因此打下不錯的基本功。大三時,他決定畢業後出國深造,於是積極準備留學考試,例如:TOEFL和GRE,也開始蒐集資料,尋找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他申請了許多學校,最後選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最主要考量點是離家近、文化相通、生活習慣也比較相近,而且學校有提供獎學金,可以省下一筆龐大的開銷。

現在,顧俊是南洋理工大學電子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班一年級學生。

新加坡求學甘苦談
接著,筆者邀請三位受訪者談談新加坡求學的故事及曾經遇到的問題。

閻正航說,他來新加坡已經一年多了,從不適應靠左走的馬路到看見車道直覺向左靠,也漸漸習慣這個終年高溫的環境。基本上,博士研究都是以自己工作為主,而研究器材只需要一台電腦,比較少有機會和別人合作。即使如此,他還是認為新加坡是真正的「世界」,不僅研究質量和國際接軌,也遇到許多不同背景的同學。

視野變大,心胸也跟著寬闊許多,也許研究上難免會遇到瓶頸,但他總是鼓勵自己不要放棄,用世界級的眼光審視問題,用更專業的態度面對一切挑戰。他說:「我既然出國了,就要全力以赴,如果不能完成心中的使命,那這一年豈不就白過了呢?」

同樣也是博士交換學生的曹仰傑認為學校辦事效率高,給人很愉悅的心情,也幫助他解決適應期內的小問題,例如:繳費、辦居留證等。此外,新加坡氣候溫和,一年到頭都是夏天,讓他很快熟悉氣候,更可以專心讀書做研究。不過,他心中卻有一個遺憾,遺憾不能常常練習說英文。

語言對顧俊而言也是一大問題,但是問題不在於沒有練習機會,而是無法聽懂,因為新加坡人說話有很重的新加坡腔,俗稱「Singalish」。如果授課教授是印度人,口音可能更難理解,這讓聽慣中式英文的他,花上更多時間適應。

多元文化是新加坡最大特色,而現代化的設備是另一個值得推薦的地方。顧俊覺得實驗室環境不錯,硬體設施充足且新穎,可以很安靜地做研究。雖然他現在只是博一學生,未來還有至少四年的時間,但已經漸漸上手,充實知識,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交大V.S.南大
顧俊回憶起西安交大生活,似乎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他說西安人生活很純樸,沒有太多燈紅酒綠,所以每天過得很自在。他的興趣是足球,但並不是很擅長,無聊時喜歡看足球賽,有一天半夜兩點四十五分歐洲冠軍聯賽開打,他還在被窩內看直播。

「現在想想都覺得非常熱血!」顧俊笑著說。

由於西安交大位於是十三朝古都,城市風氣純樸,環境單純,他也受到不少薰陶。而南洋理工大學是個兼容並蓄、多元文化的地方,讓他改變很多想法,也遇到許多不同國家的人,這些刺激對於性格養成、國際觀都非常有幫助。

曹仰傑同樣來自西安交大,和顧俊有相似看法,他認為兩校環境都不錯,最大的差別還是地理位置。西安位於中國較內陸地區,發展沒有沿海城市高,而新加坡是一座國際大城,無形中幫助南大提高國際能見度,加上政府的重點培育,吸引不少一流教授貢獻所學或是學術交流,這也是南大現在發展比西安交大好很多的原因。

閻正航也曾經在西安待過一段時間,他說來到上海交大後,感覺環境變化很多,學生變得較浮躁、較現實、較接近現實社會,而南大的學生感覺較務實、較能夠和世界接軌,英語能力也普遍比上海交大學生好。

中國V.S.新加坡
閻正航認為中國可以把資源集中起來做一些大項目,在動員能力及大型發展計畫上面能夠做得很好,例如北京奧運、中國航天城等等,但是新加坡擅於利用自己的優勢,並且加以發揮,也是值得稱讚的地方,例如新加坡的高端製造業發展就很好。此外,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雙語環境和高素質人民都讓新加坡獲得各國重視,吸引許多外國人到訪。

顧俊則推崇新加坡城市規畫好、政府效率高、人民也相當守法,而中國面積太大,各省風情不同,執行效率相對較差。雖然新加坡外表看起來很美好,但還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新加坡環保政策,直到現在還是很少人注重垃圾分類,或者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這點似乎和國際潮流不符合。

此外,他也認為新加坡交通便捷,可以四處旅遊,或是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參觀,而中國自然資源豐富,本身就是很大的旅遊市場,如果能夠加強硬體和軟體的素質,將來一定能夠吸引更多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人前往。

給交大學弟妹的建議
顧俊說:「教育要從文化開始。」小時候應該先培養傳統道德,長大後再學習專業知識也不遲,但是很多人缺忽略了這一點。因此他建議學弟妹可以多利用大學時期學習待人處世的道理,多多參與活動,從錯誤或摩擦中進步。另外他也認為每個人必須有個標竿或業師,指導學業或行為上的缺失,並且從這些人身上學習成功的方法。

閻正航認為每個人都應改保持學習的習慣,無論是在什麼時間點,所以他建議學弟妹平常要廣泛閱讀,找到自己的興趣,不要刻意逃避新的事物,而要用更開闊的心接觸來面對。大學生如此,博士生亦然,他還是常常關注新的資訊及消息,也給自己不一樣的啟發。

曹仰傑的建議只有簡單四個字:「不斷進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他認為每個人每天都要進步,千萬不能驕矜自喜,也不能好高騖遠,只有穩紮穩打,才是長遠學習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