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将拥有选择。” 彼得‧杜拉克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正一步步的走向网络社会,从一开始的少数人接触信息,到现在几乎人人和计算机密切的互动,这样生活型态的改变,自然也隐含了不少人类思维的转变。从劳力到脑力,从制造到创造,从不平等到平等,从控制到授权,从消极到积极,我想向大家表达的是,在这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束缚已被打破,只要你有创意,有想象力,就有恣意发挥的舞台,因此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你已经不够,二十一世纪要做最好的自己。

今天的演讲题目为「选择的智慧」,如何做好选择,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能,之前媒体常常问我为何要放弃微软的优渥条件来到Google,我想那也是一种选择,以下一个半小时的演讲,我将就过去职场上的经验,以及个人的一些体悟和大家分享八种选择的智慧。

用中庸拒绝极端
首先来谈谈成功的六种态度,在此我将其归类为积极、勇气、自信、自省、胸怀、同理心,前三者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而后三者则是东方人的思想。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同理心的最好典范,西方的外放相对于东方的内敛,正好形成一种互补效果,但是「物极必反」,好的态度做过头了,反而会变成最坏的结果。举例来说:太过积极就会显得霸道,太过自信就会自负,太过自省就会自卑,太有胸怀就会懦弱。

然而,真实社会就是一个极端,在黑白教育体系下,很少人可以主动融会贯通,不是黑就是白,上级叫你不说话,你就选择永远不说,那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有一个在高科技公司工作的朋友,他自认工作认真,却一直无法升等,有一天按耐不住,鼓起勇气去问老板,老板很直接地说了一句「因为你很蠢」,原来没有适当表达意见,没有主见的人,在别人眼中看来并非「沉默是金」,反而是自卑心理作祟,谦虚过头,结果得到反效果。因此,第一种选择是「用中庸拒绝极端」,每种态度都该有,但不应该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孔子思想中的「允执其中、过犹不及」。

用理智分析情景
接着,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不同意自己的老板,该站起来发言吗?答案是看情况。相信今天在场满多人拥有工程背景,也有写程序的经验,在此我画个流程图,大家也就懂了,屏幕上有八个方块,菱形代表选择,方形这是最后的结果。如果老板不能接受异议,那就不应该发表自己的想法;如果可以的话,就跳到下一步,老板是否已经做了决定?是否在公众场合?若都不是的话,才可以大胆提出建议,否则只能委婉的表示,或者事后再找机会说明。

听完了以上的解说,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种选择是「用理智分析情景」,换句话说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对策,并做出适当的决定。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有六种领导力,分别是指挥命令、宏观掌握、和谐合作、民主自由、授权负责、培养领导,请问你会选择哪一种?正确答案是拥有这六种能力并妥善运用。这些观念出自于丹尼尔‧高曼「有效率的领导」一书中,根据员工的情况,择善而从,当他们能力很高又是专家时,就应该充分授权;当他们有动力但经验不足时,就应该培养其能力;若员工表现不佳或都是新手时,就要用较为军事化的管理,指挥和命令。

再回顾一下我前面讲到的成功态度,美国学生拥有的特质是积极、勇气、自信,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热情,并擅长独立工作,可以直截了当的沟通;而中国学生的特质为自省、胸怀、同理心,较求稳踏实,服从纪律,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反省、谦虚的美德。那么我们该选择学习那种学生呢?我的建议是融会中西,一个人要具备多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才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因具体情景的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用务实发挥影响
第三种选择是「用务实发挥影响」,史蒂芬‧柯维在「与成功有约」一书中提到三种影响圈,最内层的是直接影响、其次是间接影响,最外围则是无能为力,而我要给你们的建议就是专注影响圈,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接着扩大影响圈,增加可以改变的事情。举我个人例子来说,当年离开微软到Google时,媒体大量报导负面的新闻,两家公司也因此对簿公堂,官司持续了一段时间,对自己而言,都是一段煎熬,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于是我决定用务实的态度面对一切。

首先是认清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也就是媒体的报导,每天记者像连续剧般的连载,无论是否属实,都对自己的思考产生影响,因此我决定关掉电视,拒看报纸,专注在可能改变的影响圈内,而这个影响圈就是法院。为了打赢这场官司,我全心投入在准备资料上,和律师团们连络,还一一找回过去在微软通信的三十多万封邮件,抽丝剥茧,提供有力的证据。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官最终也判决我可以到Google上班,事实胜于雄辩,后来记者也不再追问了,那些无能为力的地方无形中就迎刃而解。

再跟大家分享另一个例子,过去我转进一家新的公司工作,内部有位资深经理,用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想除掉他人,那位受害人掌握诬告的证据前来向我诉苦,我一时觉得心软,便向上级反应,大老板面带难色的说,这件事情的确有些隐情、有些难处,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把它收走吧!于是我召他进来部门内。后来,又有一位受害者来找我,虽然也是说了很多理由并描述状况,但却没有证据,我回家想了想,自己也不过是位新手,论年龄、资历都还比不过其它人,如此力保他人,可能也无能为力,于是最后决定放手,从事自己本分内该做的事,风水轮流转,这位害人的经理最后没了工作,而离职的人反而变成某家企业的总裁,如此境遇,岂非因果循环?

另外,我还有一个上海朋友,十七岁时到美国,人生地不熟,为了考上大学,硬着头皮就直接参加考试(SAT),结果数学得780分、英文只有280分(交白卷为200分),当然第一流的学校并没有录用他,这个结果令他无法释怀,但又不甘就这样结束,于是他亲自提笔写信给校长,毛遂自荐,并说自己两年内英文一定会胜过他人,未来将成为学校的骄傲,如此自信,也让校长回心转意,破例收他入学。他就是掌握了关键性的影响圈,并且全力以赴,虽然只是很小的机会,但花那一小时时间写信,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冷静掌握抉择
以上这位朋友,并非常例,大多数的人还是必须面临其它的抉择,该重考呢?还是要先读三流学校,伺机再转学。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保持冷静,寻找可能的机会,并且思考自己可以接受的底限以及最坏的打算,客观做出利弊对照表,一旦做出抉择后轻轻放下,勇往直前地坚持走下去,不要再三心二意摇摆不定,这就是我要说明的第四种选择「用冷静掌握决择」。

然而,抉择也是有方法的,不要一切非黑即白,而要用概率论看问题,美国国务卿鲍尔说:「当你自估成功机率达到40%~70%时,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更大。」我以自己1988年回去中国北京创立微软研究院为例,当时想找三位朋友一起回去,没想到获得一致冷淡的响应,甚至还有人认为我疯了,大家都想出来,只有你要回去。在那个瞬间,我冷静下来客观分析现况,这三位朋友都不回去中国,因此要做到世界一流的机率约20%,但文化大革命才结束不久,科技还算落后,我有80%的机率可以做到全中国第一,想了想,既然都是第一,那就赌这一回吧!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决定也奠定微软后来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用自觉端正态度
第五种选择是「用自觉端正态度」,自觉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自我评量。没有自觉又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别人合作,当事业上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没有自觉又对自己判断过低的人,则会在工作上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能力。反之,有自觉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遇到挫折时不会轻言失败,有好成果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这才是一种端正的态度。

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有一次遇到公司内部评量升等,有一个人太过自负,认为能力最佳,应该直接升迁,当然,我听完就决定不录用他。他不服输,便跟我说「三个月的时间,我会找到其它升迁的机会」,三个月过了,他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说「再给三个月的时间」,这次我开了一个条件,同阶级就好,若没找到就要离职,最后还是没有结果,他就默默离开了。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一年后寄来一封道歉信,承认自己不足并感到懊悔,「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我想当初的决定对他来说或许是好的。

用学习累计经验
「旅途本身就是收获」这是我想要跟你们说的观念,再说一个小故事,或许你们就更了解了。年轻人问智者说:「智慧从哪里来?」智者答道:「正确的判断。」年轻人又问:「正确的判断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再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回答:「错误的判断。」这是一则很短的对话,但却是我想跟大家说明的第六种选择「用学习累计经验」。

再以我个人为例,1984年当我还是博士班学生的时候,有一次指导教授给我一个赚外快的机会,那是一系列给当地最优秀高中生的暑期课程,我当时心想,这些学生都是佼佼者,学习力也较强,因此准备起教材来格外努力,花了很多时间,也尽可能加入较艰深的学习内容。上课的时候,我更是认真,黑板从左边写到右边,再从右边写到左边,还特别到实验室实作,一两个月下来,大家也有所成长,做出一点成果,还被校长称赞一番,我当时很满意这个结果。

有一天,我到了指导教授办公室,看到角落放了一堆纸,好奇心使然下,便问了教授:「这些纸是什么?」教授看了我,迟疑了一会,最后说出:「是你上完课的教学评量。」我心想花了这么多心血上课,总要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了解自己是否有要加强的地方,于是我向教授请求翻阅。此时,教授头一低「还是不要看好了!」此时我觉得不妙,但还是认为应该看一下,硬着头皮翻了几页后,「李老师上课真无聊…」「李老师都只看黑板、不看我们,根本不知道在对谁教书…」甚至还被评比为1984年度最差老师,对我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回到研究室,我脑中依旧回荡在那些教学评量表上,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遇到的大挫折,甚至萌生离开教学界,做一个认真研究员的念头。然而,这就是一种学习,换个心情,重新出发,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我开始认真学习沟通,询问了很多前辈,彻底为自己改头换面一番,有人跟我说演讲前要有热忱,若没有就要喝三杯咖啡,还提醒我平常要对摄影机练习,并且反复矫正自己的发音及手势;演讲时目光要看观众,若紧张的话就看最后面一排观众的头顶;帮自己准备一些讲义,如果身体会发抖,就用力按住桌子,若手在抖就握拳,若声音颤抖,就放大音量。这些秘笈我都学了下来,也造就了今日的演讲风格。

第二个例子发生在1998年,我的部门内推出了一种新产品──3D浏览器,原本认为是个很棒的创新,很有机会赚大钱。没想到,当时大环境不好,不仅产品销售不如预期,公司内部也发生财务危机,还因此换了一位执行长。新上任的执行长限我六个月内关掉此生产线,并且卖掉这个部门。我当时很心痛,但也不得不接受,一方面安抚员工的情绪,另一方面赶紧向外界募集资金,希望找到合适的买主,半年过了,部门的确卖掉,但却造成一百多位员工失业,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很惭愧,但这段期间的历练,至少让我懂得如何做有用的创新,正如同智者之言「经验从错误的判断而来」,如今我又学到了一次。

用勇气抛弃包袱
第七种选择是「用勇气抛弃包袱」,有些选择必须放弃曾经拥有的,但是拥有的越多,却越难放弃。人生就好比爬山,爬完一座还有一座,而那究竟是颠峰,还是一种包袱,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抛弃「颠峰」,再去创造下一个「颠峰」。1980年我放弃已经学习一年的法律,转行到信息科系来,当时很多人都劝我,何必放弃这美好的名声,而转到当时还在发展的计算机界来呢?我扪心自问,自己的兴趣还是在计算机上,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就转到这个领域。

1984年在博士生涯前期,老师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结合当时的主流,并认为其相当有发展性,我研究了好久,觉得应该改用统计方法来计算,但当时没有人做过,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我鼓起勇气来向老师报告,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了想,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不同意,但我支持你。」对我而言,这就是最大的鼓励,在不失教授权威下,给予我全力发展的空间,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这套理论也变成后来语音辨识的主流。如果我没有勇气抛弃包袱,有怎能得到另一个崭新的结果呢?

1990年我做了两年的教授,深深觉得教职无法发挥所长,应该到社会上闯荡一番,但是又怕没有铁饭碗,会发生裁员危机。正好苹果计算机有意招募新人,副总裁亲自问了我一句话:「你想要写这些没用的论文或是改变世界?」再三考虑后,便决定投入业界,没想到后来果然发生了自己害怕的事情,裁员且缩减产品现,不过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就没有后悔的余地。

2005年我决定离开工作多年的微软公司,转到Google担任全球副总裁,我知道要抛弃这么高的巅峰并不简单,但有两个理由让我毅然决然离开比尔盖兹,其一是想回中国的意愿、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已经不再进步,微软是世界级的大公司,也是一家很棒的企业,缺点就是太大、太杂了,自己身处其境感觉只是一个齿轮,跟着大机器走,却没有发挥的空间,我想要看看新的世界,学习Google的成功哲学,因此变成今日的我。我不知道这项决定是否正确,不过既然已经抛弃了「包袱」,就要有勇气坚定的走下去。

用真心追求智慧
个人认为,一件完美的工作必须拥有以下几点因素:学习、条件、真心、天赋,而真心就是价值观、理想和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其关键就在于是否真心喜欢这件工作,并且乐在其中。在此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公司内部通常都有一项制度,叫做「10%layoff」,正好那年我有十个员工,便要选择开除一个人,看了一下履历和成效,发现两位可能人选,一个是新进的社会新鲜人,另外一位则是自己的学长。

这位新进员工充满热情及探索未知的信念,凡事举一反三,并且认真学习,做是不拖泥带水,唯一较差的条件只是资历浅,开除后对公司影响不大。另外一位大学长比我大12岁,是位很资深的前辈,也是指导教授的得意门生,博士时其论文成果丰硕,至今还传为佳话。但是为人却很偷懒,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平时开飞机上下班,一个星期有几天都不在办公室,有时候还因为天候问题必须提早回家,此时的我面临抉择,究竟该顾及人情,还是要坚守自己的道德。

在我的价值观中,徇私是件很不公道的事情,不仅心里会不安,对外也无法令员工心服口服,几番思考后,做出裁撤资深学长的决定,并且递交上级,当下内心确实十分痛苦,但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这项决定或许也是对的,最后上级也支持我的想法,让学长提前离开公司,而这也正是我想要跟大家表达的最后一种选择「用真心追求智慧」。

洋洋洒洒说完八种选择,故事也该告一个段落,这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六个字,却是我毕生的智慧,最后我勉励在场各位「在这网络的时代,相信你有选择的权利,融会中西的菁华,培养选择的智慧,成功将属于你!」

谢谢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