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交大畢業後,考進政大企研所,畢業後曾經到王安電腦工作過一陣子,後來就轉行到唱片業,滾石雜誌五年,滾石唱片二十七年,一做就到現在,唱片業就是我的職涯。我曾經參加過幾次同學會,然而因為話題不太雷同,同學們最常問我的話題都環繞在藝人的八卦上,後來也就漸漸少出現了,不過交大人最可愛的地方,就在於無論離開多久都能一見如故,這也是我今天出現的另外一個原因。

談到唱片業這個領域,我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歌手,透過音樂的製作,放到不同的媒體內,再收取版稅,此外歌手還有一些其他收入,例如:肖像權、演戲、…等等。總體來說,這算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產業,國內外皆如此,大概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直到2003年遇到了最強大的挑戰,才開始與外界接軌,那就是數位化的來臨。

2000年寬頻出現後,加速了數位產業的發展,尤其當下MP3氾濫,隨處可以下載音樂,造成營收年年下降,購買唱片的人也越來越少。危機或許也是轉機,2003年手機開始提供音樂下載,這些額外收入,補償了一些公司的支出,然而在網路上的收入還有很大的瓶頸,雖然去年和Kuro達成和解,但依然沒有很大的效益,還是處於跌跌撞撞的狀態。

當年我進入唱片產業,是巧合也是興趣,當時大家開始注重智慧財產權,也開始重視物質生活的享受,不過最近五年的經驗算是最特別的。隨著網路世界興起以及科技的先進,越來越多的人性化產品出現在生活中,最有名的莫過於IPOD,這些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讓我開始接觸數位電子的產業,此外娛樂界的法律及智慧財產也是未來可以發展的部分之一。

最近幾年大陸越來越搶手,很多藝人都選擇到大陸發展,美國更大膽估計十年後將會有兩百到三百億人民幣的市值,雖然CD和Audio並沒有發展很好,但是藝人表演卻十分「火」。狹義來說,唱片業跟大陸演藝界還是沒有很直接的關聯,但因為我們的語言相通,可以合作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除了演藝界可以合作外,如果當盜版和法律問題變得相當棘手時,在法律上應該也大有可為。

我沒有從事過電子產業,但在唱片業上或許有些作為,以上簡單報告,希望接下來的時間可以多多跟大家討論。

Q1:大陸內部的華語歌曲市場似乎都以台灣為主,請問它有發展的地方嗎?
A:現在在大陸內部,大概還是以台灣的國語歌和香港的廣東歌為主,但隨著經濟起飛,政府開始越來越重視文化、藝文發展,例如:拍攝全世界都喜歡看的電影、喜歡聽的歌,加強「文化至尊」,我想不管是流行歌曲,或是電影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不管拍的好不好,都希望可以拍大,向中國人民宣傳自己的優勢。

反觀台灣市場,對於大陸崛起,多少都會衝擊到自己的產業,但我有兩個思考:其一、我們是否可以做的比他們更好?其二、如何趁勢而為,扮演自己的角色。對於第一個思考,我覺得可以,但利潤將不會像以前那麼好,但第二個思考可能有些困難,在大陸政府眼中,歌曲產業具有強烈意識形態,並沒有開放外資進入,更遑論要去製作唱片,這些都是我們要去謹慎思考的。

Q2:Ipod對唱片產業的影響?
A:我覺得相對影響並沒有很大,主要是因為Ipod著重在美國市場,最主要的差異點在於Ipod提供了Itune的服務,才推起了線上音樂的風潮,但因為這些內容之前也都有了,所以影響不會很大。

Q3:滾石唱片如何走出這五年的陰霾?
A:最近五年的確衰退很多,從二十億變成五億,雖然外表上看起來沒有差很多,但是內部卻有很大變化,原先員工也從六百人到今天的八十二位,海外員工也解雇到幾十位。綜觀我們公司發展,固守老本是最重要的決策,另外也要配合中國大陸的發展,「環境變、心態也要變」,最重要的是要隨「波」逐流,思考出公司的下一步。

Q4:體驗式音樂?
A: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大家對於音樂的價值不一,問老一輩的人,兩三百元或許還可以接受,但是對小朋友來說,音樂價格等於零。同理來說,演場會的價值也是呈現錯亂狀態,要一個人花兩千元聽演唱會,可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如果這個體驗式音樂具有很高獨特性,不可取代性,或許還有可以發展的空間。不過,我認為大眾媒體還是主流,如何結合網路、電視、廣播,讓音樂可以方便使用者消費,將會是未來的重要發展。

Q5:會不會有一天大陸人「反攻」台灣,唱片業大舉進軍?
A:只有文化型態沒有一致前,這件事情都不會發生。舉英美為例,兩者語言相通,但美國比較喜歡鄉村音樂,這是其他國家不會發生的事,反觀大陸和台灣,短期間文化要相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Q6:音樂和影視的關係?
A:我想關聯性也不大,唱片公司可否拍好電影,直覺上答案相當明瞭。有些人可能說MV也可以做,但我只想說明的是,能夠做到最好才是好,盡量不要蠟燭兩頭燒。

Q7: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A:很多人問我,在唱片業從事那麼久,有沒有覺得很乏味?我想是沒有,現在已經快六十歲了,我還是很自豪自己的過去,音樂很珍貴,無論是哪種類型,只要喜歡都會有所收穫。回憶起陳年往事,我是在十歲時開始和哥哥聽古典音樂,開始都聽不太懂,後來有一年我索性花了壓歲錢買了一張有名歌手的唱片,當然還是聽不懂,但我強迫自己每天聽、天天聽,像吃藥一樣,久了也覺得很好聽,這個經驗對我後來影響很大,直到現在。

Q8:如何去欣賞音樂?
A:這個題目範圍很大,我就拿自己的經驗跟大家分享。我常說「做音樂就像是做菜」,在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會去判斷餐廳或食物好壞,所以第一要有經驗,及開放的心胸。從技術面來說,有基本知識並懂樂器,會對自己本身的喜好有更多了解,若沒有這樣的背景,就要多聽,聽久了也會有點感覺。拿我上面的例子說明,不斷的接觸,最終還是可以體會這種感覺,並非聽了很多遍後會變好聽,而是聽久就有感情,就會欣賞。

有一天,蓸格問我說:「我曾喝過八千元的紅酒、五百元的紅酒及兩千元的喝酒,但我都分不出其好壞,Sam你知道嗎?」,我說我也不知,但是有個方法建議你,自己可以先品嘗五百元的紅酒、喝了一年後再換到較貴的紅酒,慢慢就會有感覺,我想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欣賞音樂上。

Q9:Youtube對發掘新人有幫助嗎?
A:多年以前,我們也曾經成立滾石可樂,這是一個華人音樂的平台,吸引很多年輕人的創作,但是好的作品卻很少見,或許是我們當初沒有認真經營的原因,但短期來說,也應該不會這樣做。

Q10:藝人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從老一輩的字正腔圓到現在的五花八門?
A:滾石音樂主要以創作型歌手為主,故我們找尋潛在人才時,多著重在獨特性、生命性,並賦予自己的感情。我想每個年代都有自己喜歡的風格,尤其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流行歌曲幾乎都不相上下,但是當下則有很多款,這些都反映出時代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