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孟霖撰文
「旅行,開始了,就停不下來了。」這是三年前在「狠愛土耳其」一書中看到的一段話,如今想想,感觸特別深刻。人生就像旅行,旅途中難免會出現未知的巷弄,轉進去,也許會發現更多驚奇,國際志工和交換學生就是如此。現在的我,坐在熟悉的電腦桌前,回想起過去四個月的生活,總覺得似乎是一場夢,一場充滿異國風情的夢。

「你覺得新加坡如何?」這是當地朋友最常問我的一句話。

在返台前夕,我和一些好朋友聚會,聊到四個月來的點點滴滴,也聊到了南洋理工大學交換生活。面對這個問題時,我總是思考一下,然後回答:「新加坡和台北有太多的一樣,也有太多的不一樣。」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這份感覺,總覺得它和台北很像,有方便的交通,高聳的大樓,還有滿街的東方面孔,但是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很多不同。舉例來說,新加坡華人的中文帶有本地口音,捷運上有四種文字,住宅區內大多數建築物是整齊劃一的政府組屋,組屋底層可能會看到美食中心。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大部分的人能說一口流利英語,加上政府的免簽證服務,吸引很多外國觀光客、商人,也造就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此外,世界最大的摩天輪、種類繁多的夜間動物園、聖淘沙的沙灘和烏節路上林立的百貨公司,都是遊客必訪之地。

雖然有些人覺得新加坡很小、很無聊,但我對新加坡的感覺還是持正面印象,因為它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台大交換學生計畫
當我在交大讀書的時候,學校並沒有太多交流計畫,比較有名的大學就是瑞典查爾默大學(Chalmers),而且只有前幾名才有機會申請。當時我幸運地得到申請資格,雖然最後沒有被錄取,但是這段準備過程,加深了出國看世界的欲望,也發現自己的不足。後來我選擇AIESEC國際志工交換計畫,在土耳其服務兩個月,這次經驗讓我真正認識歐美及中東人,也讓我對「世界」這個名詞有了不同見解。

土耳其生活期間,我遇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大家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卻能在異鄉共事,不僅是緣分也是一種學習,尤其是學習尊重彼此,並且做更深度的交流。直到現在,我都很感謝當年的夥伴Cari、Becky和Gilbert,因為有大家的互助和鼓勵,才能讓志工服務畫下完美的句點。

進入研究所後,我得知台大交換學生計畫,並且認識許多相同興趣的朋友,有些人曾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有些人剛從國外交換學生回來,有些人去巴拿馬參加世界志工大會,他們的努力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而大家的共同點就是交換學生計畫。

在台大,學校提供很多交換學生機會,有校級也有院級,合作學校遍佈五大洲兩百多校,有興趣參加的同學必須符合基本語文門檻,經過筆試和備審資料審查,最後依據分數高低填志願分發。在朋友鼓勵和分享下,我決定延畢半年參加這個計畫,一來是彌補大學未完成的心願,二來也給自己一點緩衝時間,在國外感受不同的文化洗禮。

分發結果出來後,我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入學資格。


新加坡初體驗
2008年8月3日凌晨,我從機場搭車前往南洋理工大學,看著道路兩旁的房屋,新加坡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好有秩序」,因為每幢建築物都很像,而且一路上鮮少有駕駛超車或超速,摩托車也維持相同速限,筆直往前駛進。

約莫半小時後,我和其他同行的朋友抵達校園,迎面而來的是一位南大的學生。他是聞鋒,一個幽默又親切的AIESECer,從大陸過來讀書,今年已經是第三年。由於校園很大,我下車的地方離宿舍還有一段距離,他就陪我走到目的地,順便介紹四周的環境。

「這裡真大」我想應該有交大的好幾倍大。這樣的面積在新加坡算是特例,它位於島的西邊,保有許多原始森林,校園內的宿舍都是別墅建築,宿舍間還有花園,感覺就像來到了度假村。四周可以聽到不少蟲鳴聲,所以漫步在校園內感覺輕鬆自在,沒有任何擁擠忙碌的感覺。

剛到一個陌生地方,採買日常用品、熟悉附近環境是首要之務,聞鋒特別帶我前往離學校約二十分鐘的賣場。在新加坡,捷運站附近幾乎都有大型購物中心,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滿足當地人一天所需。而我去的時間正好是星期日,又逢開學週,賣場內人滿為患,許多父母或學生都趁此時採購,準備搬進新的宿舍。

仔細觀察週遭的人,雖然新加坡號稱四種民族,但華人還是居多,到處都可以聽到說中文的人,買東西用中文也能溝通。對剛到此處的我而言,新加坡感覺像是另外一個台北,只是中文全部改成英文,人種也不再只是單一,多了許多東南亞民族。

交換學生活動
適應環境後,漸漸認識不少新朋友。因為我曾是AIESEC社員,和當地分會有聯繫,所以來新加坡前就認識幾位當地同學。開學的交換學生活動,讓我遇到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大家一起旅行,體驗城市之美。

其中有幾個活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個是開學的外籍學生酒會,由國際學生中心主辦,讓剛到異鄉的學子有機會認識同鄉或其他國家的朋友,地點設在交流中心一樓的會議廳。當天大約有五、六十位學生參與,雖然沒有很多人,但場面卻很溫馨,大家輪流介紹自己,彷彿是一個小小地球村。

第二個活動是由新加坡大學生聯合主辦的「MRT Pub Crawl」,活動如其名,就是在不同的捷運站外開Party,讓各國學生交流。這個活動吸引全新加坡學生約五百名參加,大部分為歐美的學生,在幾位歐洲朋友邀約下,我也出席這場活動,並且記錄下每一個精彩的畫面。

人一旦喝醉了,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動作,一開始大家還很理智,慢慢酒酣耳熱後,一群人便在捷運車廂內嬉笑玩鬧,甚至在衣服上作畫,互相留名,最後每個人都「面目全非」,幸好當時我們選在最後一節車廂,並沒有打擾到很多人。

這個活動讓我體驗到歐洲人的瘋狂,在每個捷運站買一瓶啤酒,整趟喝完約有十瓶。我和朋友聊到這個現象,他說這樣活動在歐洲不常見,但是喝酒的確是歐美的文化,對於能夠在捷運站外一起喝酒,且又是在新加坡,他感到既新鮮又興奮。

第三個活動是南大例行性活動,每一、兩週便會舉行文化饗宴,邀請各國學生介紹自己文化、美食,如果遇到特殊節慶,學校也會特別慶祝並且介紹由來,讓外國學生融入在地文化。

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回教開齋節,由於新加坡是多元種族的國家,回教徒佔了不少比例,所以政府明定開齋節為國定假日。齋戒月(Ramadan)是回曆的九月份,在這段期間,信徒們從日出到日落不沾飲食,聚集禱告以示虔誠。而開齋節顧名思義是慶祝齋戒月的結束,回教徒會準備很多食物、拜訪親朋好友,並且和有嫌隙的人講和修好。

學校為了這個節日的到來,特別邀請馬來學生介紹伊斯蘭教文化。此外,現場還邀請同學載歌載舞,表演馬來歌曲,並提供豐盛的食物,讓與會者感受到節慶的喜悅,我也因此對開齋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像這樣的活動,在台灣感覺很新奇,在新加坡卻很稀鬆平常,因為這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透過這些機會,不同國家的人能夠進一步交流,如果有更多疑問,便直接請教他們。「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對南大學生而言,即使無法出國,也能夠從這些同學中體會到文化的差異,體驗真正地球村的生活。


南大生活
在這座校園內,學習坐車是第一要務。雖然都在校園內,從宿舍到上課的地方也要走上三十分鐘,如果趕時間的話,還是得搭校車,省下一些路程及時間。校園內共有三條路線,校車上都會註明編號,學生們可以自由搭乘,就算搭錯車也只是繞遠路或回到原點,不會在校園內迷路。

接下來要學會找教室,這裡的編號都是用英文縮寫,理論上只要找到縮寫對應的位置,就可以看到教室。然而,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很多教室所在的位置是一大區塊,到了區塊內還得找路,編號1和27已是相差十多分鐘的路程,所以開學時常常會遇到一些找教室的同學。

因此,我第一週的課幾乎都遲到。

吃的方面也很重要,學校內有很多餐廳,都用英文的Canteen稱呼,也就是一般學生食堂的意思。這裡菜色豐富,主要以中華料理、印度料理、西式料理和新加坡本地菜色為主,例如:釀豆腐、海南雞飯、福建麵、叻沙(Laksa)等等,校園內的物價比市區便宜許多,平均一餐約六十元台幣,如果不出校門,每天可以省下不少錢。

學校內有個超市,賣一般日常用品及生鮮蔬果,體育館、健身房、運動場這些基本設備也樣樣俱全。由於學校位在新加坡郊外,到市中心約一小時的車程,所以學生沒事時都以運動為主,常常有人在校園內慢跑,培養健全的身心,這點跟交大十分相似,我也很習慣過這種生活。

最後談到南大上課情形,我總共修了兩門研究所的課和一門新聞英語寫作。總體而言,上課氣氛和台灣差不多,也是老師做投影片講解,學生聽講,唯二的不同點就是英語授課以及國際學生。在一個研究所課堂上,學生來自十多個不同的國家,其中印度、中國和新加坡本地人佔最多數,緬甸人也不少,剩下的是東南亞或歐美國家的學生。

課堂討論時,英文是基本工具,大部分學生的程度都在水準之上,所以溝通並沒有太大問題。一個小團隊內,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果要合作無間,就必須學習協調共事,這樣的環境和訓練讓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生更能以包容的心尊重他人,這也是台灣環境所缺乏的。

其他諸如考試、作業等學生義務,我覺得困難度和份量都和交大差不多,最大的不同還是在於英文作答。這點對於工科學生而言,並沒有太多問題,因為考試或作業都以計算為主,但對文組學生而言,原本用中文回答的申論題,全部都改成英文,不僅考知識,也考英文作文程度。


我眼中的新加坡
四個月的光陰轉眼就過了,陌生的環境已經變成熟悉的地方,新同學已經變成平日打球讀書的好朋友,我也漸漸適應新加坡的步調及生活方式,變成半個新加坡人。對現在的我而言,新加坡不再只是另外一個台北,而是另一個一樣充滿活力生機的城市,換句話說,每座城市第一眼看起來都很像,但隨著時間久了,特色和風土民情就會慢慢浮現。

新加坡自1965年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以來,致力發展經濟,並且注重環境保護,素有「花園城市」之美稱,因此城市街道都相當整齊,人民也有秩序,例如:在無標誌的行人穿越道上,駕駛人看到有人過馬路就會停下來,即使他知道行人還要2~3秒才會通過馬路。此外,路上也鮮少有人隨意穿越馬路。

語言是當地一大特色,新加坡複雜的歷史及多文化的交融造就出獨特的語言模式,俗稱「Singalish」,這是英語、馬來語和各地方言混合的結果,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尾音會上揚,並且出現「啦」的語助詞。剛到新加坡時,幾乎聽不懂同學間的對話,還需要透過華語翻譯,才瞭解大概內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裡的國際化程度,以及時常舉辦的國際會議、音樂會、展覽等等,這裡的活動全程都使用英文,讓世界各地的遊客一同共襄盛舉,最有名莫過於2008年9月舉辦的F1賽車。雖然新加坡很小,但在政府努力下,他們已和世界接軌,有了這些活動,新加坡不再只是個無聊的地方,只要用心體會,每天都可以發現新鮮事。

如今,我已回到台灣,回到充滿中文的世界。這四個月的生活給我很多省思和啟發,同時也對東南亞及新加坡歷史有更深入了解。旅行是為了換個角度看自己,而趁著年輕去旅行更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願意更加努力學習。

其實,人生就是一種旅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