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60_2015-06-04-09-02-58-526.jpg

一個在台灣工作兩年半的印度同事即將要回國了,雖然跟我不同部門,但私下還是有些交情,我們坐在公司的餐廳裡,聊到她這兩年多來的「體驗」心得。

首先她說:「Rick,這地震太恐怖了,在班加羅爾都沒有這個現象。」來這裡已經算久的她,第一次連續幾天感受到地震,尤其在高樓層的搖晃程度,更讓她飽受驚嚇,也因此取消了原本的出遊計畫。

站在朋友的立場,我們可以理解外國人的心情,畢竟在來台灣前,可能只有體會過兩、三次地震,這次連續三天搖晃,已經有點超過可容忍程度。我一面跟她解釋新聞報導中看到的資訊,也鼓勵她趁最後幾周再繼續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台灣的特色文化。

然而,接下來她說的話,讓我靜下心來思考了好久。

Rick,不瞞你說,我其實有點不太想認識新朋友了,我感覺台灣人似乎對印度人有些距離。」聽到這句話,讓我有點訝異,照理說我們應該是樂於助人,也將「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當作宣傳的標語,怎麼會讓外國朋友有這種感受。

這位印度同事說,其實她一開始也是滿腔熱血,希望可以多認識一些台灣朋友,但語言上似乎有點隔閡,同樣的英文雙方感覺像是雞同鴨講,導致重複的事情要說很多次,加上詞彙運用不深,下一次很難再聊新的話題,最後也就只侷限於點頭之交或公事上往來了。

C360_2015-06-01-12-36-05-193.jpg

這點我可以體會,在職場上,我遇過很多印度人,當他們來台灣出差的時候,大部分台灣同事在第一次接待上都會盡地主之誼,但當來了很多次後,慢慢就覺得不太需要了。一來是對方可能已經很了解公司環境,二來是不知道可以再聊些什麼,再加上飲食差異,所以印度人通常會找自己的印度朋友吃飯,來到台灣彷彿也是置身印度。

而第二個點更讓我感到有點難過。

她說很多台灣同事英文其實都不錯,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敢直接表達,常常扭扭捏捏,最後只好改用文字溝通。其實印度朋友不會介意英語發音,多講幾次就可以熟悉彼此口音,但這樣的「逃避」讓他們感覺有點受傷,甚至會問自己「我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在印度的民族性裡,喋喋不休可能是常態,我在印度出差時,常常聽到辦公室同仁討論各種話題,此起彼落。針對這個現象,我還特別請教印度同事,他還笑說:「沒看過印度人爭論,別說你來過印度!」任何討論都要花很長時間爭論,直到有了結論,雖然相對較沒效率,但也可以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盡可能讓決策完美。

因此當這位印度同事在台灣,主要以上級交代的事情為主,多少還是感受到了文化差異,但姑且不論管理風格,同理心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點。

「我們能將印度同事視為朋友嗎?」

十多年前,當我隻身前往土耳其擔任國際志工時,就深刻體會到在異鄉工作的辛苦,尤其是人生地不熟,如果有當地朋友幫忙,生活會過得更愜意些,至少不會惶恐。當然現在手機已經非常發達,有時候翻譯軟體、地圖、網誌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生活問題,但人與人間的溫度,是手機無法取代的。

永遠記得在路上迷路的那一刻,土其大叔帶我們走了20分鐘路程,只為了幫助我們順利抵達車站,這段路上他沒說一句話,只用手勢引導,到車站後示意一聲,就沿原路回去了;也記得第一天到土耳其時,接待同學協助我拖著行李、穿過塔克辛廣場,沿著山路,最後抵達學生宿舍。這些無形的關懷,在手機不發達的時代,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互動。

C360_2015-06-09-08-51-04-494.jpg

因此,當我在工作場合遇到外國朋友時,尤其是要來台灣常駐的朋友,我總是會主動問候幾句,並且聊聊他們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他們感受到像家人或朋友親切的感覺。

聽完印度朋友的抱怨,雖然有點小小震撼,但也給我一些啟發,這段看似平常朋友間的閒聊,透露出印度朋友眼中的觀察,雖然每個狀況都因人而異,但真正遇到類似經歷時,你們會怎麼面對呢?

在午餐聚會快結束的時候,印度同事說:「剛剛講的那些不要太介意,整體上都是好的,尤其相對印度來說,這裡的安全性讓我們都相當自在,也很珍惜有這個在國外工作的機會。」

拿起托盤,我們準備到回收區擺放餐盤,我跟印度同事說:「下周如果你有空,來體驗春聯文化吧!讓我帶你認識新年的人情味。」

他笑著說:「當天再告訴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