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霖 撰文
從台大人到地球人,從史丹佛MBA到知名作家,這些看似關聯不大的連結,卻是造就今日王文華的「銀色子彈」,究竟是什麼樣的能力,亦或機緣,讓他的人生更加多采多姿,今天我們一起細細品味。

              
台大最珍惜的事情
        演講一開始,王文華不改其幽默本色,親切的和在場的學弟妹打招呼「在星期五的晚上,修了一星期的課,還來這裡真是不簡單,今天我不是要來上課,而是和各位互動,分享我的留學經驗。」話剛說完,就引起台下一陣微微的笑聲,整個演講廳的氣氛也因此熱絡了起來。

       談到自己的求學生涯,他很清楚的告訴台下的學弟妹,我就是要進台大!這是他高中以前的目標,在父母親的栽培下,順利進入建中,考上台大外文系,放榜的那一天,那無比的興奮寫在他的臉上,穿上帥氣的台大制服,他將展開一段新的生活。

       不同於高中以前封閉的環境,來到大學的王文華就像離開籠子的鳥兒,一心想要探索世界,接觸新鮮的事務。當時外文系最熱門的活動應該算是戲劇演出,學生們藉由表演學習英文技巧、團隊合作及獨立自主的能力,直到今日依舊是個很重要的傳統。他笑著說:「當時的我很Blue,你看我的劇照就知道!」那靦腆的笑容、若有所思的神情,正是當下年輕人最真實的寫照。除了演戲以外,他也參加很多課外活動,曾經參與學代競選,最後順利當上議長。

       回想起這四年的生活,王文華和在場學弟妹分享了兩件他最珍惜的事,第一是豐富的課外活動,台大的多元是每位學生有目共睹的,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就產生不同的火花,這就是所謂的多樣性,藉由活動探索自己的興趣,學習課堂以外的人生哲學,有時候可能比學科的成績還重要許多。第二是好老師、好朋友,這些人陪王文華走過人生中的高低起伏,甚至進入職場後,還是最要好的朋友,成為他背後最大的動力及支持。

豐富的國際觀
        在王文華讀大學的年代,正是全球化概念慢慢起飛的時代,為了拓展自己視野,他特別留意一些國際活動、青年交流的訊息,希望有機會能夠出國。「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在學校發現一個活動──青年友好團,主要是到對岸文化表演。不會民俗技藝的他,最後選了一個舞台總監的職位,善用過去演戲的經驗,成功獲得出訪團的資格,跨出這一步,也讓他擁抱了這個世界。

        接下來的生涯,他發揮自己的專長,參加了許多辯論比賽,並代表台灣參加新加坡舉辦的華文辯論大賽,榮獲冠軍。此消息傳回台灣後,國人不禁給予喝采及鼓舞,也讓王文華對自己的辯論功力更加有信心,雖然這是自己熟悉的語言,但卻為他打了一劑強心針,那份在新加坡報導此次比賽結果的英文報,就成為日後最珍藏的回憶。

       後來,他又參加了世界大學辯論賽,來到英國的小城市與世界各國的精英切磋技藝,而這次的大開眼界,改變了他的想法,甚至影響未來的人生。剛到會場後,王文華和在新加坡比賽時一樣,擁有無數比賽經驗的他,並不會對這種場合感到害怕,信心滿滿的進入發言桌,和另一位台灣隊友,挑戰另外一個國家的隊伍。一看到比賽的題目,他們的臉綠了,「我思故我在,但不能保證火車準時到站」天曉得怎麼辯論這個題目,對於台灣的選手來說,他們早已習慣固有的思維,例如:是否應該廢除死刑?...這種八股的題目。然而,當下面對這種靈活思考題,下意識就亂了陣腳,更遑論最後比賽的結果了。說到這裡,他顯得有些沮喪,但這卻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發現自己的缺點,挑戰自己,唯有跨出了第一步,才能了解自己的渺小,唯有擠進世界舞台,才知道台灣究竟佔了什麼角色?面對國際中的現實,他有深刻的體會。

史丹佛的銀色子彈
        大四的王文華,和一般人一樣面臨畢業後的抉擇,究竟要讀研究所?或是當兵?順應時代的潮流,他參加研究所的考試,順利上了外文研究所,為了想要先完成男人生命中歷練的過程──當兵,他選擇保留學籍,直接為國效力,而這個決定又是人生中的一大轉折。在當兵兩年的歲月裡,除了日常訓練外,有絕大多時間在做「冥想」的練習,於是他常常思考自己的未來,也思考究竟是否要繼續讀外文研究所。

        研究所和大學不一樣,尤其是文科的研究所,若非對學術非常有興趣,有時可能會讀的有些乏味,生性外相的他,再三考慮後,認為這不是他要追求的生活,便毅然決然決定出國,參加國外的留學申請,目標就是美國知名大學的商學院。

        如何準備,怎麼準備?語言對外文系畢業的學生來說,過門檻幾乎不成問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備審資料,愛好寫作的他,為此寫了一本著作「close up」,內容敘述王文華的過去的點滴以及心路歷程,讓美國教授直接認識他這個人。在此他分享過去的小小經驗,早在大學演戲時,有一次在舞臺上撞破頭,個性堅強的他堅持演到最後一分鐘,在鮮血淋漓下結束了這場舞台劇,當然,這不是導演故意的安排,而是一場意外。十分鐘後,救護車便在門外等候,趕緊送到附近的醫院,因為這個意外插曲,上了報紙,也讓國人看到他敬業的一面。

       沒想到,這就成為他進入史丹佛大學的最強大的支柱。

        美國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他的多樣性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菁英,而這些菁英又激盪出更多不一樣的多樣性,這就是如今可以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因素。因此,美國學校選學生時,不是看重其在校成績,而是其差異性(矛盾性),他寧可選擇三科都是A、一科是Z的學生,或者在自己所學背景外,擁有其他特殊表現的學生,換句話說,他們選的是一個具有整體規劃能力的人,也在選擇人格魅力,創造出一個璀璨的人生經驗。

       接到史丹佛大學通知錄取電話的那個晚上,他問了自己,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外文系畢業的學生可以進入世界頂尖的名校史丹佛大學,就讀人人稱羨的MBA,這個問題當下沒有答案,直到來到美國讀書後,某一天素昧平生的教授叫了他,告知這段演戲的故事後,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段插曲已經讓美國人產生深刻印象,原來他們不是看你當下的實力,而是你畢業後出社會的能力。

在史丹佛學到的三件事
        上課第一天,王文華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了課堂,那是一間像演講聽的教室,最特別的是每個位置前都有一張名牌,以方便同學及老師間彼此認識。第一堂課,老師拿出一張印有蘋果電腦LOGO的紙,請同學寫下問題的答案,那問題是「You will                   before you turn 30」「Leave your mark」寫完答案後,把這張紙放入皮夾中,三十歲生日那天在打開來看,檢查究竟完成了多少事情,這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讓他覺得每天都有很多學習的地方。

        除了課堂生活外,和同學間的互動也是件有趣的事情,那屆同學中,大多來自不同國家,有些人已經工作多年才返校讀書,有些人則是來自特別的行業,例如:芭蕾舞者、圖書館管理員、還有他這位外文系的學生,這就是有意義的地方,也是他第一件學到的事情「擁抱不同背景的人、向他們學習!」任何一個優異的組織,就是從差異化開始,這激盪而出的火花,往往成為日後創意的來源,也奠定他日後「地球人」身分的優勢及能力。

        第二件事情是「站上國際舞台,與別國合作或競爭」,在MBA的課程中,雙向溝通比老師單一輸出來的重要,因此案例的討論,便成為重要的課堂活動。初入美國社會的他,無法像其他人一般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常常在課堂的角落默默不語,此時的他覺得有些心灰意冷,於是便前去向老師請教。當時的老師就是現在著名的管理學大師──Jim Collins,也是出「從A到A+」這本書的作者,他答應王文華下周帶來一篇秘笈,當作參考。一週後,王文華發現,原來成功的原則無他,就是「Hardwork, Challenge and preparation are necessary for substantial learning」,也是他第三件學到的事情「努力,再努力!」

「住」在台灣,「活」在世界
        史丹佛畢業後,他選擇留在美國工作,並選擇了一個可以在世界各國輪調的機會。五年的生涯中,王文華曾在紐約、東京、上海、佛羅里達工作,後來又回到台灣,從事MTV台及Disney電影等工作,這些都是可以擁抱世界的工作機會,讓他站在國際舞台,繼續發光發熱,即使現在成為樂活族,在出書的過程中也沒忘了國際觀,作品在亞洲地區大賣,還被翻成韓文及日文版本,這些成就,無疑是過去經驗打下的基礎,也因為自己的一番努力,才有如此寬廣的舞台。

       他對台下學弟妹說,199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正在蔓延,那時候雖然很重要,但卻不是最急切的事情。現在,全球化已經遍佈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工作機會流向國外,也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進入台灣,在全球化的一環中,台灣無法逃避,必須面對,而衝擊最大的就是當下的年輕人。我們沒有時間抱怨,也沒有理由忽視,認清自己在國際中的定位,才能更謙卑的學習更多知識,未來的舞台是全世界,開闊的心胸將能夠面對未來任何的挑戰。從現在起,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體驗國際,與世界接軌,做個快樂的地球人,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