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秋連假,最讓我驚奇的就是「十三層遺址」正式點燈,這是一個結合遺址及燈光藝術的「舊」景點,透過文化保存及再造,成為新的旅遊地標,對文化旅行高度感興趣的我,二話不說就想看看真實樣貌。
曾經在西班牙格拉納達欣賞過阿爾罕布拉宮之美,一看到臉友貼出的照片,瞬間覺得超級神似,阿爾罕布拉宮是摩爾王朝時期修建的宮殿建築,而十三層遺址則是過往金瓜石最大選礦所「水楠洞選煉廠」。兩者共同特色都是位於山上,夜晚發出的光芒閃耀整座山頭,相當奪目。
沿著濱海公路,一路經過潮境公園、八斗子車站、海科館來到陰陽海這一帶,轉彎上九份前有一塊很大的停車場,這裡就是最適合欣賞十三層遺址的空地,一座架好的觀景台,隨處可見專業相機及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面對遺址的右方有一大片廠房,夜晚看起來就像是宮殿旁的修道院,在右邊一點有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屋,閃耀的燈光彷彿就是馬祖芹壁聚落。
一個景點讓我想起過去旅行的美好,整個世界又重新出現在眼前,真的相當值得。
2012年我曾經獲選為台灣百大旅行家,紀錄了很多旅行故事,也挖掘了許多在地人物,那時候文化輕旅行的概念就已經開始盛行。這幾年來各地鄉鎮、城市紛紛推出在地特色旅行,例如農村體驗、社區導覽、藝術彩繪或是各種具有節慶意味的大型活動,相同的地方數年後再去已經有新的面貌。這是一個很值得參與的事情,結合社區及網路社群力量,讓老屋或老街重生,也讓遊客重新了解這塊土地背後的故事。
今年開始,我接了將軍村導覽計畫,開始在新竹地區培育志工,希望讓清交大學子及在地居民,了解獨特的眷村文化,並且透過自主學習及團隊合作,進一步轉化成與遊客互動的魅力。
以往的經驗裡,導覽人員通常是在地文史工作者或社區發展協會幹部,這次我打破框架,讓文史工作者上課,指導新的學員成為專業導覽員,透過逆向思考的邏輯,點燃學員的學習動力及目標。這些學員大多對將軍村不了解,甚至還有很多非新竹人,經過一系列的課程及學習後,都有能力進行一小時的導覽,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挑戰,也激發出更多人想要持續精進及探索的能力。
文化旅行,在我的眼裡分成三個面向:美感、深度及知性。所謂的美感是指這趟旅行要有「美」的存在,無論是建築藝術或是人文食物之美,而深度指的是專業層次的介紹,例如十三層遺址背後的故事或是將軍村存在的歷史意義,最後一個知性代表遊客從這趟旅行中真正學到的知識。
很多網路流行的打卡拍照,其實大多流於形式,拍完照後其實顯少有人深入了解這幢建築存在的故事,即便參加了一場導覽,導覽員口沫橫飛介紹了兩個小時,最後真正記在腦海中的內容也無法太多,因此在參加或籌畫過許多導覽旅行後,我歸納一個新的「知性」元素,透過學習單的設計,讓每個遊客彷彿置身一堂戶外課程。
所謂的學習單,就跟國小課程一樣,列出課程大綱以及孩子要紀錄的項目,啟發多元學習思考,最後可能完成課堂作業或是作文。經過多次練習之後,這個模式讓參加文化旅行的朋友印象最為深刻,即便離開後還能記得導覽員說出的重點,並且從這趟旅行所拍攝的照片,自主學習搜尋更多資料。
這次十三層遺址點燈,對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美感的實現,相信隨著報導及網友打卡越來越多,它的故事將被更多人知曉。下個階段,希望能有更多深度及知性的元素融入,例如舉辦步行導覽,甚至親手體驗選礦流程,也許會讓這個景點更具有文化意義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