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友聲雜誌423期
                                             
交大人在台大,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炫耀,它代表的是交大校友們在另外一個舞臺上繼續發光發熱。每個人的經歷就是一種故事,每個人的選擇也有其背後的意義,這次友聲雜誌社特別專訪了三位在台大讀書的校友,就自己的機緣及努力做進一步的分享,並探討交大和台大兩校專精之處,以期給學校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以下三位同學分別為管科92級林室垚(簡稱:林)、資科93級張嘉祐(簡稱:張)、電子95級李欣育(簡稱:李)


主持人:能否先談談您們與交大的淵源,以及交大四年的生活。

林:我出生於台北,高中時就讀師大附中,那個時候對於大學都有一種憧憬,但也都覺得茫茫然,於是我參觀了大學博覽會,到各校參觀,希望可以對大學有多一點了解。那個時候正好遇到一位附中畢業的交大學長,深入了解後才發現交大有管理科學系,不僅有管理的專業,也和科技有所結合,於是它就變成我的第一志願,最後也順利錄取。

交大四年的生活,給我了很多新的體會,開放的學風,讓我有機會接觸社團,並與企業界接觸。大學參加的社團是電子商務研究社,主要是想要多了解一些網路科技,但當時社團不容易找到擁有網路技術的學生,技術背景的人不願意投入精力研究,導致理論與想法就變成紙上談兵。後來我轉到業界赫康資訊實習,負責電子商務的專案企劃,又重新有了和此領域接觸的機會,並對科技和管理的結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除了社團生活外,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同學彼此間的好感情,住宿生活讓交大同學變成我第二個親人,大家常常一起吃飯聊天、討論功課以及機車出遊,無形中促進了同學間的感情。而打籃球是我大學第二個生命,因為參加系隊的因素,常常要在球場練球,不僅可以強健體魄,也能忘掉短暫的煩惱,更重要的是和隊友們培養出來的默契,直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

張:我高中就讀台南的新營高中,談到當初選擇交大的原因,實在有一點搞笑,純粹只是喜歡打電動,就選了資訊相關的科系。當年我推甄上兩個系,一個在警大,另外一個是交大資科,雖然我家人希望我到警大,畢業後有份穩定的工作,不過因為個性因素,最後還是選擇了交大。

進入大學以後,我並沒有為自己設限,反而更加廣泛的學習是,除了本行電腦技術外,還接觸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例如:車子音響,管理學科,並且常常到浩然圖書館找資料,透過閱讀加深這些領域的觀念。現在回想起大學四年的生活,突然覺得「時光荏苒、稍縱即逝」,好像沒有太多深刻的回憶,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學習,無形中也為我奠定了未來的基礎。

李:我從小學習音樂,高中時就讀雄女,並且順利申請上交大電子。進入大學後,除了修習課業外,大部分時間參與音樂相關的活動,四年來均為交大弦樂社成員,每學期固定有社團成果發表。大二時參加主要由陽明、清大、交大、中央等四所學校所組成的樂團,到法國、德國、捷克等國家巡迴表演;大四畢業後我考取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到過中國、香港、台灣及日本等處表演。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的團員來自亞洲十個國家,每年固定招考,大多數為具有音樂背景的學生。而我對音樂一直很有興趣,希望能有機會參與樂團巡迴活動,因此得知消息後就當機立斷報考,也幸運地獲選進入這個樂團。在亞青的一個多月裡,我跟著世界知名樂團的老師們學習琴藝技巧,在各個城市的音樂廳表演,並在集訓及巡迴的日子裡和團員們培養出深厚的情誼,這些都是我最珍貴的回憶。

主持人:謝謝您們精采的分享,接著能否請各位說明自己選擇台大就讀的原因。

張:我交大畢業後,一方面不喜歡現在的工程師環境,二來想要換換領域,再加上剛好有服替代役的機會,在僅離家六十分鐘路程的鄉公所服務,每天還可以回家住宿,於是選擇先去當兵。由於已經有了轉行的規劃,便開始執行,為了不浪費這些寶貴時間,我平常都有自行進修,並且開始往自己的下一步邁進。

畢業前,曾思考自己該繼續讀研究所還是直接工作呢?這是我問自己的問題,大學時期由於廣泛閱讀,謹慎思考後覺得資訊並非所愛,但如果一退伍馬上就業,可能只好選擇資訊相關的工作。於是我決定試試另外一個新的領域,也是就是我目前所學──商學研究所,在約莫一年多的認真準備,除了在管理學科上的修習,也征服了經濟和統計兩門科目,終於如願以償進入商學院的第一志願。

林:我大學提前半年畢業,那時已經推甄上台大商研所,大四下半年我選擇先去工作,希望可以了解更多產業界的趨勢。在我眼中「人際關係經營很重要」,進入職場後,體驗更加深刻,於是我就思考,如果先去讀書,累積兩年的人脈後,當完兵後也會有些斷層,要重新維繫就更加困難。此外我想先放空自己,沉澱過去四年所學,於是報效國家去了。

當兵的職稱是參四,又叫業務士,主要工作是管理好連上有關裝備的業務,上有上司,下有下屬,加上我外派到澎湖,生活重心幾乎都在軍隊中,與人溝通變成家常便飯。「人多嘴雜」有人的地方就有效率問題,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很爛的工作,又操勞又繁瑣,又要忍受許多不合理的要求,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學習,也讓我見識到真實社會的內涵。

當兵完後,我想要再累積多一些工作經驗,於是選擇了一個從來沒有賣過的產品──信用卡,在美國運通從事業務工作。還記得有一次我到竹科公司內擺攤位,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簡單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對產品很有興趣、態度和善,他們大多屬於中高階主管,另外一種很靦腆,不願意來到攤位的人,大都是工程師和作業員,經過長時間的與人互動後,我慢慢懂得如何辨別不同的人,並從中找到潛在的客戶。

正當我打算在2005年直接進入台大就讀的同時,又出現了一個轉折。某天,我接到一通交大學長的電話,問我近況後,介紹了同是交大電信劉克振學長所創立的研華科技這份工作給我。因為機會難得,加上又想要在科技業多做一些磨練,幾經思考後,我選擇再次休學,接受了研華的新挑戰,直到2006年才又復學,重回學生的生活。


李:談到選擇台大的原因,這和我對音樂的喜愛有很大關連性。當時學姊告訴我,台大電信所有位專門研究電腦音樂的教授,「如果跟這位教授作研究,應該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於是在推甄尚未報名前,我就先和老師詳談,老師也允諾若順利錄取就收我當學生,後來我就直接加入電腦音樂實驗室。

事實上我大學讀的是電子工程學系,但大一大二兩年讀來,對於電子領域的知識還是有點懵懵懂懂,也不是很有興趣。大三時修了系上王聖智老師的課,啟發我對通訊的興趣,於是我重新思索,發現自己其實對數學滿有興趣的,這也是後來我轉換領域,選擇電信所的另外一個因素。

主持人:今天三位都是台大的碩一生,經過近一年的學習後,請問你們對台大及研究所的感覺是什麼。

張:剛進台大時,我滿心歡喜,很快就適應了這個環境,然而在課程上,卻不太適應,主要在於教學方法的不同。在商學院裡,常常要和同學互動討論,從每個人的觀點中歸納出結論,這點和資工很不一樣,大學時候我們只聽老師演講,動手抄筆記,現在卻有很多個案研究,並且遇到很多不同背景的人。老實說,我對商研所的期許很大,希望學到一些比較深入的課程,但是現在的內容較為基礎,加上討論浪費很多時間,與我的期望有些許落差。

不過,我覺得商研所的老師很好、很和藹,並且樂於和學生討論互動,我常常向老師請教一些問題,從對話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興趣。此外,有些老師人脈很廣,還提供學生很多暑期工讀計畫,這也是工科和商科最大的不同。大部分的工科學生,錄取研究所後馬上就要找指導老師,但商研所則是慢慢認識、慢慢磨合,最後找一個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到了碩一下後才確定指導老師。

我大學時期受到的工科訓練,來到研究所後衝擊很大,以前認為研發第一,如何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讓品質更好是我主要思考的元素。然而,商學院的世界並不一樣,我們思考的是整體發展,除了研發以外,還要探討組織、策略、行銷等面向,這些訓練拓展了我的視野,也讓我了解不同領域的人背後的思考模式,例如:法律學生有條不紊,商科學生有寬廣的思維,這些都是我最特別的收穫。

林:我很慶幸自己可以先有工作經驗,再來到研究所就讀,至少有這些經驗,也較能夠將實務和理論結合。例如:公司內部有許多人與人間的互動,在還沒踏入學校前,我以為這些都是一般常態,但經過教授講解後,才發現事實並不然,這些模式背後都有一套理論,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及學習。

我想張同學的內容,已經描述了一些台大商研所的生活,在此我就不在贅述。我想跟大家分享籃球的故事,正如前面所言,籃球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回憶也是一個聯繫彼此的橋樑。基於對籃球的熱愛,我到台大後還是參加商研所籃球隊,在課業繁忙之餘,每週抽出一天的運動時間,和所上同學一起打球外,所上也會舉辦校友盃,藉由籃球聯繫學長和學弟間的感情。

此外,商學研究所有很多活動,最特別的是迎新宿營和招生說明會,這兩個活動對我們影響很多。招生說明會是新生認識彼此的機會,對新生來說,可以先認識學長姊及同學,對於活動人員而言,要招生就必須先認識自己,並且學習推銷。而迎新宿營在研究所非常少見,如何讓這麼多忙碌的人抽出時間辦活動,就是很大的考驗,但我認為這才是可以促進感情的最佳方式,唯有親自付出了解,才能夠更深刻的認識別人。

李:和前兩位學長相比,我的領域大為不同,在電信研究所,研究和課業學習齊頭並進,碩一以修課為主,如:數位通訊、編碼理論、…等專業科目,所上也安排論文研討的課程,讓學生慢慢熟悉電信相關領域。除了課業之外,大部分的實驗室也會接些校外的計畫,從這些計畫中開啟研究的大門。

由於我在交大也是就讀電機學院,進入台大後並沒有太大適應不良的問題。電信所的同學都很好相處,並不像之前聽說會排擠「非台大」畢業的學生。同學們也非常努力,實驗室晚上經常燈火通明,不是讀書就是作實驗,偶爾還會聽說學長在實驗室過夜的消息,真的是非常辛苦。


主持人:大家現在都具有雙重頭銜,能否就您們自己的經驗,比較一下兩校間的異同。

林:比較我的大學和研究所生活,有三個要點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台大外部資源廣泛,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新知及名人演講。然而,或許是在新竹的關係,除了科技業外,其他金融或是消費性商品產業的資訊比較少,學習機會大多是來自課堂訓練、書本或報章雜誌的知識。

第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台大的MBA和EMBA學生一起上課,讓我們親自體驗業界的爆發力,以及獨特的觀點。此外,大學畢業後,參加了交大校友會執行長陳俊秀舉辦的「交大高階經理人培訓班」,讓我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傑出的交大學長姐,透過無私奉獻畢生經營哲學,「飲水思源、薪火相傳」的精神在這裡發揮的淋漓盡致。

第三、跨領域的學生來台大管理學院學習動機更高,例如:醫科、電機、…等學生,這些人提供的建議及觀點對我而言都很重要,可以看到自己在思考及學習上的盲點,訓練將會更加扎實。這些都是在交大「電機獨大」環境下,較難學習到的跨領域結合。

張:我以前在交大讀的是資訊科學,在理工的環境下,專注是唯一要素,來到台大後,讀的是商學院,統合就是重要能力。我很難就學業上給各位一個完整的比較,但是學生生活確有很大的感觸,我覺得交大同學感情特別好,住宿佔有很大的因素,這些革命情感聯繫了彼此,直到現在都印象深刻,甚至畢業後也常常連絡。而進了台大以後,一來研究所生活忙碌,二來同學分住各地,見面的機會就少了很多,當然也沒辦法像大學時候如此熱絡,但也是認識了一群個性相近,容易溝通的朋友。

李:以兩校電機學院作比較,我覺得交大的訓練很紮實,結合理論和實作,加上校友飲水思源的觀念,使交大學生有很多好資源可以善用,對於學習幫助很大,是一個培養專業理工人才的好地方。而台大課程的規劃相對多元、學風自由,很多電機系的學生除了本行之外,還輔修其他系所,如此廣泛的學習,可能是交大學生無法體會的。

主持人:請談談您們未來的期許及給學弟妹的一些建議。

林:王文華說:「在真實世界中,沒有第一志願,只有很多適合你的志願。你必須一一去推敲,然後問自己:我到底有多想得到這個志願?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果你覺得所有的志願都適合你,或都不適合你,那麼你可能像當年的我一樣,還沒有誠實的面對自己。」

交大團體生活雖然可以讓你培養出團體導向的人際關係管理人力與學習態度,但相對的也可能會使得自己看不見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因為很可能過去都是在迎合團體,而沒有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如果有機會選擇繼續進修,可考慮選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面對真正的自己。當外部資訊更快速流入學校(企業演講、人資徵才、商業競賽等),多元的學習同儕(跨系所同學的關係建立與相互學習)都會是一個寶貴的資源,也可以檢視自己究竟需要什麼。

至於我的未來怎麼走,希望能透過這兩年MBA訓練,重拾過去與建構未來的自己,並在忙碌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時,不要忽略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事,以致於讓家人、愛情、朋友悄悄的從自己的身旁溜走。

張:就一個從電資院轉到管理學院的角色上,一開始是不太適應,管理上的變數太多,又沒有一種最好的方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需要透過大量的學習來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不只要培養自己的專業,更要有學習的能力,沒有人知道現在擁有的專業,在未來對自己是否還有沒有幫助,如果只會單一技能,反而可能成為負擔,成為時代潮流下的一塊浮木,載浮載沉,最後失去自己的價值。因此我期許學弟妹們多多自我充實,別把侷限自己的未來,繼續在這塊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吧!

李:我和前面兩位學長講的內容差不多,因此,我用簡單一句話期許自己「帶著音樂做自己」,希望將來無論在那種領域發展,都不要忘記學習音樂的初衷及喜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