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謂教養?這是2004年總統大選辯論會中,一個讓人跌破眼鏡的問題,但它卻如同屈原詩中「眾人皆醉我獨醒」,清楚的點出當代人的一些弊病,並對台灣目前社會亂象提出另外一番澄淨透明的見解。

        教養,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名詞,在黃崑巖「談教養」一書中提到,教養是徹底了解自己的志向、愛惜生命,領悟生活比生存重要的態度。此話不禁讓我想起社會上默默為他人付出的義工,他們並沒有領薪水,純粹只因為個人生命價值觀,而願意點亮自己照亮他人,雖然辛苦,但也樂在其中,這無疑是一種教養的表現,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為善不欲人知」。

        然而,為何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令人惋惜的事情呢?卡奴、自殺、一個個美好的青春就葬送在現實的社會手中,難道他們真的想這樣做嗎?我覺得不可能,只是因為其背後所承受的壓力,超乎常人所想像,最後只好選擇不歸路。承襲聖嚴法師說的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些人沒有辦法放下它,這背後想必就是教養的因素了。

        回到開頭的問題,何謂教養?我個人認為教養就是「教導」和「養育」。教導是一種無形的給予,如知識、待人處事等,這些內容並無法從書本中得到,而是透過觀察、提醒、糾正等方法慢慢導正孩子到正確的觀念,有一個古代的故事說,某個破碎的家庭,從小孩子就沒有父親,而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每天辛苦工作,並且特別寵愛這個孩子,每當犯錯時,都不斷稱讚他,因此他從小不知道什麼是壞事?直到長大犯了滔天大罪,被縣衙抓走,才悔不當初,當然最痛心的還是這位母親。這就是教導的力量,它告訴人何謂是非對錯,跳回到現實世界,如果孩子們可以接受多一點的關懷,避免誤入歧途,那這社會上不就又多一個好人,甚至是正當的人呢?

        另一方面,養育是有形的給予,如飲食、衣物等等,從小我們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不愁吃不愁穿,可謂幸福的一群,在脆弱的心靈深處,有著一個巨大的保護傘,保護那些純真,不被世俗的險惡而玷污,自然而然長大後能夠發展成較健全的成人,但四肢發達,不見得身心俱全,社會上常常有聽到,某些家庭中,父母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疏於照顧,縱使給了很多生活費,但卻換不來那一點可貴的親情,依然造成很多社會問題,所以我主張教導和養育應該並重,甚至某些時候教導須比養育排在更優先的順位。


        結合教導和養育,總的來說,它同時應該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呼應黃醫師的想法,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愛惜生命,關懷週遭的事物,並且有目標、知所為而為之。樂觀的人,縱使天塌下來,都會有辦法解決,而悲觀的人,只是杞人憂天,卻沒辦法面對現實,這豈不也是一種教養的表現呢?更明確的來說,它應該是一種闊達的人生態度。

        身為這塊寶島的居民,相信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每每翻開報紙就是寫不完的紛紛擾擾,任何負面的新聞都很容易出現在上面,一會是政黨惡鬥,一會又是政策弊案,這些人難道沒有讀過書嗎?或是不知道所謂傳統道德嗎?我想並不盡然,這些浮在檯面上的人物中,不少是留學歸國的博碩士,甚至是經驗豐富的長輩,那他們為何還是在大眾面前做出壞榜樣呢?我覺得這點就跟教養很有關係,它間接影響到人的氣質以及風格,若用本文的定義來說,應該是一種沒教養的表現。

        社會上的紛亂,其實事出有源,但其本質來自人的內心,所謂環環相扣,今者,若非市民愛看,又怎會多了很多腥羶的報導呢?若是每個人都嚮往喜樂、嚮往互助,嚮往許多傳統美德,願意貢獻自我,幫助他人,這個社會上不就四處充滿美好的事物,若每個人多位別人想一想,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社會上無情謾罵,是不是也會比較少呢?因此,美好的社會來自每個人的內心,內心的本質就來自於好的教養,要改變社會風氣,就從本身做起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verkid 的頭像
    riverkid

    【轉個彎旅行】那些過程教會我的事

    riv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